在十大元帅中,刘伯承与贺龙的合作相对独特,尽管两人一起作战的机会不多,但却有两次重大联手战役,值得铭记。
第一次是在南昌起义期间。南昌起义是中共首次独立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,贺龙以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的身份,率领1.5万兵力(约占起义军的70%),担任总指挥,而刘伯承则担任前敌参谋长。此次起义的计划,正是由刘伯承与贺龙共同制定的。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联手作战,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震惊了全国。然而,南昌起义后,两人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,贺龙西进组织起更多的队伍,而刘伯承则前往苏联学习军事理论。
在红军时期,贺龙指挥红二军团(即红二方面军),而刘伯承则主要活跃在中央红军中。1936年,红二、四方面军会师后,两人才第一次在同一个战场上相遇,然而,他们并未共同指挥过大型战斗。抗战期间,刘伯承带领129师在太行山一带作战,而贺龙则指挥120师在晋绥地区,各自为战,虽然频繁打击敌军,但始终未曾联手过。解放战争的前期和中期,刘伯承在中原作战,贺龙则活跃在晋绥和陕甘宁,两人依旧没有合作过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历史的潮流最终将刘伯承和贺龙再次推到了同一个战场——这便是解放大西南战役。1949年,刘伯承与贺龙再次联手,在解放大西南的关键战役中共同指挥作战,最为关键的便是成都战役。
西南战役的部署与分工:
刘伯承时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,指挥主力从湘鄂边境秘密南下,绕过敌军防线直取川东,于11月15日成功解放贵阳,11月30日攻占重庆,兵锋直指四川成都。
贺龙时为第一野战军18兵团司令员,他指挥18兵团在陕西佯攻秦岭防线,成功牵制胡宗南的23万兵力,制造了“北线主攻”的假象。11月底,突破大巴山防线南下,12月21日到达成都外围,完成了北线合围。
成都战役的关键行动:
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是对成都进行双重包围:刘伯承的部队从东南方向对敌军进行压迫,逐渐缩小敌军生存空间;而贺龙的部队则从北面南下,切断了胡宗南的退路。面对两面夹击,胡宗南被吓坏了,在12月23日弃军逃跑,国民党军陷入了大乱。此时,刘、贺联手发起总攻,同时策动刘文辉、邓锡侯等将领起义,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李文兵团5万人纷纷投降。
这一战,刘伯承和贺龙的联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,成功歼敌93万(其中包括50多万起义和投降的国民党兵),一举解放了川、黔、康三省,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。陈冠任在其畅销书《十大元帅: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》中,对刘伯承和贺龙在这次联手作战中的指挥风格做出了精彩的对比。
一、刘伯承:谋略大师,善于“奇正结合”
刘伯承的战术核心包括:
1. 隐蔽机动:刘伯承带领第二野战军绕过敌军防线,采用了隐蔽机动战术,这一战法获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,称其为“暗度陈仓”的典范。
2. 精准分割:在成都战役中,他通过精准的布局切断了敌军的退路,迫使胡宗南集团陷入绝境。
刘伯承的战术特点突出表现为“活”和“稳”。“活”即通过反向思维和非常规战法来打乱敌人计划,比如通过示弱诱敌,或者声东击西;而“稳”则表现为注重后勤保障和争取群众支持,在行军过程中注重与民众的关系。
二、贺龙:勇猛果敢,擅长“以势压人”
贺龙的战术核心则包括:
1. 心理震慑:贺龙在秦岭佯攻时“打而不破”,通过持续的施压让胡宗南的部队不敢分兵,这种心理战术令敌军始终处于紧张状态。
2. 士气凝聚:他亲临前线,与士兵同甘共苦,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。
贺龙的战术特点则体现在“放”和“韧”两个方面。“放”即用人不疑,给予将领足够的自主权;而“韧”则是在困难情况下能咬牙坚持,最终突破敌人防线。
刘伯承与贺龙的协作恰到好处,他们各自的优势互补,形成了“智”与“势”的完美配合。在解放大西南战役中,刘伯承通过战略布局切断敌人退路,贺龙则以强大的压力摧毁敌军的意志,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两位元帅的指挥策略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成绩,在政治上也大大推动了战局的进展,刘伯承的策反活动和贺龙的群众动员相得益彰,最终加速了国民党军的崩溃。
在这场战役中,刘贺两帅紧密配合,成功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“大迂回、大包围”战略,用57万兵力歼灭了93万敌军,创下了解放战争中歼敌人数的纪录。毛主席曾高度评价道:“贺老总和刘伯承在大西南第二次联手合作,和南昌起义一样精彩!”这一评价也被《十大元帅: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》一书总结为:“刘伯承与贺龙的合作,堪称谋略家与实干家的完美结合。刘帅凭借巧妙的布局切断敌人生命线,贺帅则用猛烈的进攻摧毁敌人的意志。二人以最小的代价,迅速取得了西南战役的胜利,是解放军高级将领协同作战的典范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